
守正创新:康得利首发常压密闭煮浆器,引领煮浆技术升级
——常务副会长周汉康带队赴康得利公司参观交流
康得利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豆制品装备创新领域再添新成果:继2009年首创微压煮浆器后,今年再度聚焦煮浆新设备研发,成功推出自动化常压密闭煮浆器,为行业工艺升级提供了全新选择。
该设备基于传统人工敞口煮浆工艺研发而成。尽管当前市场上已有连罐式连续煮浆器、管式连续煮浆器、微压煮浆系统等多款自动化煮浆器供豆制品生产企业选用,但仍有大量企业选择沿用传统的人工敞口煮浆工艺:在不锈钢桶中接入蒸汽管进行加热煮浆。该方式在员工有强烈责任心的前提下,能够确保豆浆煮熟煮透,保障产品品质,甚至更适用于某些特定产品的工艺要求。然而,这一工艺存在明显痛点:煮浆过程中蒸汽弥漫,影响车间环境,且豆浆生熟度完全依赖人工经验把控,容易导致品质波动。
“用户需求即是市场导向”。为响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多匹配的解决方案,康得利公司经过精心设计与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自动化常压密闭煮浆器。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10月24日,在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汉康和秘书长张建秋的带领下,清美、汉康、艺杏、阳洋、欧源、每多、赵家、彬彬等公司相关负责人一行20余人赴康得利公司参观交流,重点考察了正在生产运行的自动化常压密闭煮浆器及无包布豆腐生产流水线等设备。
相较于传统工艺,自动化常压密闭煮浆器实现了从进浆、煮浆到出浆的全流程一键式操作,在保留了人工敞口煮浆的产品风味优点的同时,精准解决人工敞口煮浆的多个痛点:通过预设参数自动把控豆浆熟度,彻底杜绝人为操作误差;豆浆在密闭罐体内完成煮制,既杜绝了被外界环境污染,又能将沸腾产生的蒸汽集中回收利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以往车间内雾气弥漫、能见度低、环境潮湿等问题,助力企业打造洁净工厂。
无包布豆腐生产流水线采用上下履带挤压技术使豆腐成型,经干切、装盒后进入包装机封口。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流畅高效。
座谈中,康得利公司董事长林颖异介绍了企业发展概况。公司深耕豆制品行业近30年,始终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2022年公司投资1.5亿元在浙江嘉兴建设新生产基地,并于2023年整体从北京迁入。新基地占地30亩,建筑面积达43000平方米,配备了各类数控机械加工设备,有效提升加工精度与产能;同时建有1000余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专注于豆制品新产品、新工艺及新装备的研发。近两年来,公司持续优化核心产品,加强新品研发,积极拓展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林董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注重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设备研发,同时将应用数字化、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推动豆制品装备向更高智能化水平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不仅让参与企业直观了解了豆制品装备的创新成果,也为行业上下游搭建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接的桥梁,有助于推动豆制品行业整体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预包装豆腐、豆浆、豆腐干三类产品纳入
2025版《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品种目录》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25版《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品种目录》,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此次已是第三次扩项。其中,涉及我豆制品行业的预包装豆腐(盒装内酯豆腐2015版已列入)、豆浆、豆腐干三类产品被纳入,实施时间从2026年1月1日起。
各企业应严格依据《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沪府令2015年第33号)相关规定,自实施时间起按要求将食品追溯信息上传至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我会杜娟同志荣幸被聘为上海市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经上海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的推荐,上海市食安委办公室审定,决定增补丁魁鹏等63名同志为上海市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聘期自2025年8月25日至2028年6月30日止。
我会杜娟同志在秘书处已工作多年,熟悉豆制品行业生产经营,掌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在此次遴选中成功入选,成为增补的63名社会监督员之一。在此,谨希望她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为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贡献应有的力量。
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获评“2025年上海市级非遗工坊”称号
经青浦区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市文化旅游局认定20家单位为“2025年上海市级非遗工坊”。其中,我行业老字号企业以“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申报的“赵家豆腐创新非遗工坊”成功入选。
“赵家香干”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多年来屡获殊荣。作为第五代传承人,赵鹤鸣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时代变化,勇于创新,开发出一系列以豆乳为特色的甜品、饮品、面食及烘焙产品,并巧妙融入咖啡文化,以“中西合璧”的理念赋予传统豆制品全新活力,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与生活方式。
目前,赵鹤鸣已在青浦地区成功开设了多家“瑞兰豆腐工坊”,打造出集“豆腐制作文化展示+主题餐饮+特色零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体验场所,让百年豆香在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
豆制品在解决副食品供应中也起了特殊的作用
——上海市原副市长叶公琦回忆“菜篮子工程”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每天见到新鲜可口的饭菜早已不足为奇。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物资匮乏年代,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肉、蛋、奶等还都要凭票限量供应。1988年上海正式实施“菜篮子工程”后,这种情形得以逐步改善,并最终成为历史。
当年分管“菜篮子工程”的副市长叶公琦的口述回忆里,他专门提到了豆制品:“豆制品在上海解决副食品供应中也起了特殊的作用。”
当时为了保证市民的营养,以及解决蔬菜的淡季供应问题。实事求是讲,我在管的时候看到37度38度的气温,我很紧张,菜没有了,怎么办?台风一来我又紧张地不得了,没菜供应了,当时就逼得我们大搞豆制品,所以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基本上每个区都建立了豆制品加工厂。这么大规模的发展豆制品是空前的,现在这些豆制品厂都关掉了,因为大家可以吃肉啊吃鸡啊,对豆制品要求没这么多了,再加上很多私人的(豆制品加工厂)开了。年纪大的同志都记得,当时菜缺的时候豆制品加一倍(笑),现在感觉有点可笑了,但当时是解决了不少问题。
除了建立豆制品加工厂,还建立了一批豆芽的作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到外国没有的,做黄豆芽、绿豆芽,蚕豆啊发芽豆,这个也可以抵充一部分的菜。应该说豆制品的举措是花了相当力量的,并且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对解决副食品供应紧缺起了很大作用。
来源《党史镜报》公众号